医养结合的实现路径与问题思考②|陈友华:促进医养结合健康发展的7点建议

发布者:贺明瑶发布时间:2022-06-21浏览次数:744

【摘要】6月18日,江苏省老龄事业发展研究会成立大会暨首届江苏省老龄文明学术大会在江苏南京成功举办。

南京大学社会学院副院长、老龄事业规划与政策研究专业委员会首席专家陈友华教授发表了题为《医养结合:概念、实现路径与相关问题思考》的精彩演讲。

前文谈了医养结合的概念以及4种实现途径,但不容忽视的是,中国目前要想实现医养结合仍有一些问题需要解决。

03
医养结合存在的问题


指导思想不够明确。医养结合应以“养”为主,“医”为辅,主要解决的是医疗资源配置不均、可及性差、养老与医疗之间衔接不畅等问题。任何试图以“医”来解决“养”的问题,都会大大推升医疗与养老服务成本,是不可持续的。医养结合是一种混合型、过渡性解决方案,未来的目标是医养相邻、专业化发展与整合照顾。

图片


政策定位不够精确。一方面,医养集合的参与主体多且各自为政,涉及民政、卫健、医保等多个部门,出现部门交叉重叠、职能模糊的现象。容易导致服务效果参差不齐且难以形成完善的服务体系。这是老问题,要解决难度很大,牵涉到机构改革与利益的重新分配。另一方面,政策标准多且差异较大。从设置标准看,目前医养结合相关机构的服务标准并没有统一;从资格角度看,在养老机构内设立医疗机构,很难能达到医保定点的要求;从补贴标准角度看,护理补贴和床位补贴的效果都有一定的问题。

制度发展不够均衡。受诸多条件的限制,医养结合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借鉴,制度起步较晚,容易形成思维定式。怎样引导社会资源介入、如何进行有效的保障等方面,各地发展不均衡。

监督机制不够完善。 机构监管方面,注重外部忽视内核,整改措施力度不够;服务监管方面,服务监管力度不够,而且监管内容空白;机制监管方面,要严防通过将“养老床位”变为“医疗床位”、将“康复服务”变为“诊治服务”、将部分老年人保健品等消费转化为医保基金消费等方式套用医疗保险资金等行为。
04
促进医养结合健康发展的对策建议


明确服务供给主体定位。明确政府、市场与社会在医养结合中的责任定位,鼓励经营状况不良的基层医疗单位向医养结合型养老服务机构转型,鼓励实力较强的医院设立养老服务机构,鼓励规模较大养老机构开展医养结合服务,发挥基层卫生服务机构的分级诊疗功能,推进医养结合服务的全覆盖。

图片


优化资源配置。一方面均等化配置医疗资源,增强医疗资源可及性。中国目前大型医疗机构都集中在一二线城市,走医疗集团化之路,巨无霸式医疗机构不断涌现,与医疗资源均等化配置背道而驰。另一方面,在可能的情况下,紧邻医疗机构设置养老机构,努力实现“医养相邻”目标,增加养老机构获得医疗资源的便捷性。

加强医养结合服务体系建设。加强基层社区/村卫生服务中心/卫生服务室建设,建立健全家庭医生制度,实行健康动态检测管理。

实施医养结合的跨部门协作策略。要打破体制、机制障碍,打破主管部门间的壁垒,结合区域特色,统筹规划、突出重点、整合产业链资源。

图片


推进医养结合全程化监督管理。坚持“医+养+护”一体化服务原则,根据服务对象的健康评估情况和养老需求,提供相应层次的医养服务。


提升服务人员专业化水平。注重专业化技能培训与规范管理,加大专业人才培养力度,建立以全科医生为主、其他卫技人员辅助的医养护一体化服务团队,同时广纳从业人员。


推进医养结合的网络化与信息化发展。利用互联网、物联网等技术整合医养服务资源;建立医养融合数据库;建议县级以上建立远程医疗服务平台,并与医疗机构、120急救调度指挥中心等协同,运用现代科技解决弥合农村等医疗资源短缺地区就医可及性等问题。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