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养结合的实现路径与问题思考①|陈友华:医养结合在中国如何实现?

发布者:贺明瑶发布时间:2022-06-21浏览次数:869

【摘要】6月18日,江苏省老龄事业发展研究会成立大会暨首届江苏省老龄文明学术大会在江苏南京成功举办。

南京大学社会学院副院长、老龄事业规划与政策研究专业委员会首席专家陈友华教授发表了题为《医养结合:概念、实现路径与相关问题思考》的精彩演讲。
随着低生育率时代的来临,少子老龄化愈演愈烈,家庭形式复杂化,养老金覆盖率逐渐提高,寿命延长与长寿时代来临。这也带来了新问题——人类延长的寿命不仅有健康寿命,而且还有不健康寿命。

图片

长寿是人类理想与文明进步的标志,但同时人类社会也将为此付出越来越沉重的代价,突出体现在经济供养、生活照料、医疗服务和精神慰藉等方面。医养结合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提出的,它希望解决的主要是生活照料与医疗服务两者。

图片


01
何为医养结合?

“医”指医疗、康复保健、健康咨询、健康检查、疾病诊治、护理以及临终关怀等医疗服务。“养”包括生活照料、精神心理和文娱活动等养老服务。所谓医养结合,就是整合医疗与养老资源,把医疗、康复、照料融为一体。尽可能使老年人在同一机构或是家中同时得到良好的生活照顾、健康监护、疾病治疗以及安宁疗护服务。

“医”是长时间习得的,既需要扎实的理论基础,也需要丰富的临床经验,专业性很强,可替代性低,医疗服务价格高。“养”更多是正常人基本生活技能,无需专门训练或短期训练即可胜任,专业性不强,可替代性高,养老服务价格相对低。医养结合中的“医”难且贵,而“养”易且相对便宜。正因为这样,医院办养老院相对容易,养老院办医院难度很大。

图片

为什么要进行医养结合?首先是老年人有需求,伴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患病率高,对医疗服务依赖性高;另外以往养老机构缺少医疗服务,大量失能、半失能老年人滞留医院,既挤占了医疗资源,也增加了医疗费用开支。实行医养结合,既可满足老年人院后护理、日常照护需求,又可减轻医院诊疗压力,降低住院率,节省医疗资源,减轻家属负担,增强老年病人安全感。


02
医养结合如何实现?

西方国家,“医”和“养”是分开发展的。一是因为医养结合成本很高,养老与医疗资源,特别是医疗资源得不到最大化利用;二是因为医疗资源均等化配置在西方国家做得相对较好,医疗服务可获得性高,医疗与养老机构连接顺畅。

医养结合是中国式概念,走的是混合型道路。主要原因是医疗资源均等化配置程度比较低以及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之间连接不畅。 在中国实现医养结合,主要有以下4种路径:


养老机构内开设医疗机构。养老机构在护理床位、服务人员数量、养老服务的软性服务等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资金雄厚、入住人数较多、服务项目较多的养老机构更容易吸引老年人入住,而规模较小的机构受资金和规模的限制。

医疗机构内开设养老机构。其优势是能从专业的角度出发为老年人开展服务,满足老年人最直接的需求。但医疗机构间的差异较大,服务效果参差不齐,还有可能出现套用医保资金的风险。

图片

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合作。好处是可以减少合作成本且方式较为灵活。但如果是自愿性合作,养老、医疗机构之间的强强联合可能性大,而发展水平一般的养老和医疗机构合作机率小。


医疗服务延伸至社区、家庭,为社区居家老年人提供上门医疗服务。实行家庭医生制度,实行健康管理,就是医养结合的一个生动体现。

图片